楊靜靜與孩子們合影
為進一步宣傳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營造志愿服務(wù)的濃厚氛圍。學雷鋒日前夕,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文明辦評選出全市十佳志愿者十佳志愿服務(wù)項目十佳志愿服務(wù)組織。
為表彰先進、弘揚志愿服務(wù)領(lǐng)域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展示三亞志愿服務(wù)活動的好經(jīng)驗、好做法。從即日起,本報開設(shè)專欄學習雷鋒精神 踐行志愿服務(wù),展現(xiàn)廣大志愿者踐行雷鋒精神的時代風采,不斷擴大志愿服務(wù)的影響力。
青年身上的理想之光是時代最美的風景。三亞學院鳴鷹支教隊用10年時間,支教8所學校,走進求知若渴的孩子們中間這份堅持的背后是一顆顆甘于奉獻的愛心。
3月9日下午3時,南丁小學校園內(nèi)鈴聲格外清脆,三亞學院鳴鷹支教隊南丁小隊隊員們各自走上講臺,開始了新學期的支教課程。教室里,坐滿了渴望求知的鄉(xiāng)村孩子,懵懂的雙眼注視著多彩的世界,支教隊員們則用自己的愛心揮撒著青春熱情。
1995年出生的楊靜靜是鳴鷹支教隊的新任總隊長,三亞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大三學生。2013年她順利加入了鳴鷹支教隊,成為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師;大二開始擔任鳴鷹支教隊南丁小學分隊隊長;2015年任總隊長;2016年她被評為三亞市十佳志愿者。楊靜靜說,支教對于在象牙塔里的他們來說,是一扇了解社會的窗戶,也是一次心靈與心靈的碰撞。
潛心做好支教服務(wù)
在三亞一些偏遠農(nóng)村小學,教師資源比較短缺,有的學校甚至沒有開設(shè)英語、音樂、美術(shù)等課程,鳴鷹支教隊的發(fā)起也源于此。目前,這支隊伍已經(jīng)有110余名成員,支教范圍從學院附近的紅花小學到紅莊、羅蓬、荔枝溝、南丁、內(nèi)村(后搬遷)、海羅和下抱坡村等8所小學。每到一處,隊員們用行動贏得了學校師生的認可。
楊靜靜是新疆喀什人,從跨入大學校門開始,便一直關(guān)注學校里相關(guān)志愿者服務(wù)社團與組織,很快她選擇了鳴鷹支教隊。起初是鳴鷹支教隊的招募宣傳片打動了我,當看到孩子們真誠淳樸的眼神時,我便下定決心,以自己微薄之力幫助山里的孩子。同時,通過選擇支教,也圓了我的教師夢。楊靜靜說,在她家鄉(xiāng)的偏遠山區(qū),也有很多孩子都在渴望知識,期待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在一些人眼中,支教是件頭腦一熱就會做的事,隨便侃侃而談上幾節(jié)課,和孩子們做做游戲,便能夠順利地完成。其實沒有那么簡單。楊靜靜說,支教所面臨最難的工作是對學生思想和人格的完善,甚至基本的學習習慣,都要花心思、下功夫幫他們養(yǎng)成。
楊靜靜與孩子們進行猜謎游戲
楊靜靜說,她最初被分配在南丁小學分隊,教四年級數(shù)學課和特色朗讀課。學生們數(shù)學基礎(chǔ)比較薄弱,為了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每一堂課都仔細講授、力爭講解透徹,但仍有不少孩子的基礎(chǔ)知識不足,彼此之間差距比較大,我們也從自身找原因,不斷摸索教學方法。
3年的支教過程中,除了奉獻,我也學到了一些支教的經(jīng)驗和方法,開闊了視野,在這里支教充滿快樂,也將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jīng)歷。楊靜靜滿含深情地說。每當收到孩子們親手折疊的千紙鶴和紙船時,她總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每次看到孩子們成績進步飛快,這讓她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公益之行一直在路上
學院里,每周三是大學公休課時間,與其在宿舍里浪費時間,不如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自己也能從中學習到不少。楊靜靜說,在南丁小學支教的歲月,已成為鐫刻在她腦海里永恒的回憶。從最初陌生到現(xiàn)在的難舍難分,這群可愛淳樸的孩子們,給了我太多的感動,也成了支撐我的最大動力。
我們每次支教結(jié)束后,這些小孩總是拉著我的手說,老師下次一定還要來喲,支教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責任和感動。我認為,校方的支持、老師的肯定和孩子們?nèi)找嬖鲩L的知識是對支教隊每一位志愿者所付出的最好回報。
楊靜靜教孩子們朗誦詩歌
當同學們成群結(jié)隊到市區(qū)逛街時,楊靜靜總是一個人在寢室備課,批改學生的作業(yè),有時還要出一些試卷。楊靜靜說,雖然在支教過程中很忙很累,但和孩子們一起,她覺得很快樂,很充實,每天都充滿了陽光。您是我心目中最敬佩的老師,您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很多心血這是來自支教小學寫給楊靜靜的一封信,稚嫩的語言卻傳遞著感人的師生情感。
用一年兩年三年的時間換取一生的回憶。鳴鷹支教隊的口號內(nèi)涵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深化,志愿服務(wù)的精神也在楊靜靜心中落地生根,散發(fā)著光芒和熾熱。
在支教的過程中,楊靜靜用自己的青春和愛心,用責任和堅守在農(nóng)村孩子的心中撒播種子,同時也收獲一份成長和喜悅。
楊靜靜用青春和愛心為孩子們帶來歡樂
報道鏈接:http://epaper.sanyarb.com.cn/html/2016-03/17/content_7_1.htm